曾經有HR問過我一個問題:在高學歷人才扎堆的地方,HR該如何自處?
我的建議簡單直接:首先,在一個博士、博士后扎堆的地方,如果有一個職位只需要本科學歷的人就能干,不管公司對這個本科學歷提出多少附加條件,都只說明一個問題——這個職位不是核心崗位。人力資源崗位就屬于這一類型。因此,HR在工作中只要能滿足公司的基本需要、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尤其是服務好公司里的行業泰斗、行業領軍人物、技術大拿就行了,千萬不要別出心裁地試圖去干涉和“改造”業務部門的工作。
學歷貶值的后果
談到學歷,我曾仔細調研了一個五百人工作群內人力資源從業者的學歷情況。如果從平均學歷來看,人力資源從業者的學歷并不算太低,基本上都是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對照人口普查的數據,這個學歷是遠超全國平均學歷水平的,即便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這一水平也是超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但是,HR的學歷含金量普遍不高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周圍很多80后、85后HR,即便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其本科學歷也是專升本而不是統招本科。如今,不少院校的碩士研究生也開始擴招,因此本科學歷進一步貶值,非統招本科更甚。看來學歷內卷暫時沒有盡頭。
先天不足,只能后天來補。學歷是部分HR的軟肋,所以HR普遍熱衷于通過培訓或考證來提升自己。但是隨著近年來國家對職業資格考試的不斷調整,人力資源等級證書已經不再具有以前的權威性,尤其對于在體制內工作的HR來說,人力資源崗位屬于管理崗,對工人序列的等級證書認可度并不高。因此,有些通過社招進入體制內單位的HR忽然發現,自己辛辛苦苦考出來的二級證書居然不被認可。
在體制內工作的HR情況還算稍微好些,因為體制內的特點是進入門檻高,但是一旦進了體制,那么后面的很多條件反而相對寬松。而體制外恰恰相反,看似門檻不高,但是一個人要想穩住自己的職位,穩住自己的“江湖地位”,時時刻刻都要有危機感、緊迫感,一絲一毫都沒法松懈。提出“35歲后去哪里”這個靈魂拷問的,基本都是這部分人。學歷不到位,證書沒分量,這可能就是目前很多HR面臨的局面。
HR學歷含金量不高,既是市場的選擇,也是職業的選擇。好在現在碩士階段也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了,相信未來HR的平均學歷層次會有所提高。但另一個問題是,這種文科類的專業,所學專業和就業方向不一致的現象非常普遍。所以,即便一個人在研究生階段讀了人力資源專業,畢業后也未必真的會去企業做HR。
學習是上升的捷徑
前不久,工作群里有幾個HR的孩子參加了中考,她們討論的核心內容就是一個:中考分流之后,孩子升高中困難,擔心孩子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學,影響將來的就業。這幾位朋友的擔憂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鳴,而我則一直勸她們,無論孩子怎么想,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好好讀書,至少要拿到本科學歷。雖然現在社會上各種機會很多,改變命運的途徑也有很多,但通過讀書實現改變是最簡單的方式。
理論上,中考分流之后,能參加高考的考生只有當初參加中考的學生的一半。但是考入中專、職高的學生并不是沒有機會繼續深造。以上海為例,上海有春考可以參加,其他地方也有各自的渠道為這些學生提供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目前上海高考的總錄取率超過80%,因此我們大概可以推斷,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在年輕人中的比例是極高的。
現在的年輕人面臨的市場形勢很嚴峻,一方面市場競爭加劇,一方面隨著延遲退休的到來未來職業生涯可能變得更長,如果沒有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的砝碼,怎么能保證自己在職場中立足?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別小看這9年,它實實在在地讓我國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大提高。根據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16歲以上成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省級區劃,排名第一的是北京,第二的是上海。北京是12年略多一點,上海是12年略少一點。什么概念呢?就是全國排名前2位的省級區劃,平均受教育年限相當于高中。如果再考慮不同地區的教育質量差距,恐怕實際受教育年限的差距就更大了。倒推的話,從全國來看,凡是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無論是全日制還是繼續教育,只要是本科,就已經是排名在全國前20%了。但是如果按地區看,這個排名的差距就很大。
高等教育包括高職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以及更高的研究生教育等。因此,廣義的大學生并不少,但是取得本科以上學歷的人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遍地都是”。我們之所以感覺周圍都是大學生,主要是因為環境造成的。尤其是北上廣深等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基本上都是各地拔尖的人才,所以給我們的錯覺是遍地都是大學生。
現在企事業單位招聘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相伴而生的就是學歷貶值。最近我在網上看到某211院校畢業的女生北漂3個月沒有找到工作的事情。雖然這種個例不具有普遍意義,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學歷內卷已經到了一定程度。
雖然高學歷不等于有文化,但是有文化的人一般學歷也低不到哪里去。三十年前讀個成人高校也算不錯了,畢竟那時對學歷的要求總體不高,一個中專學歷在當時就代表著干部身份,代表著可以躍居社會鄙視鏈的頂端。但是當時社會對文化的要求并不低。尤其在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人們對國外的先進經驗、先進技術,包括很多思想觀念的學習,都是非常認真的,對于學習這件事,甚至可以用“虔誠”二字來形容。不少人通過學習開始真正思考自己的道路,或者在吸收了別人的長處后慢慢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后來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快,尤其在互聯網得到廣泛應用后,信息海量涌入,知識更加容易獲得,但是學習這件事卻好像沒有以前那么受重視了。文化是需要沉淀的,各種快餐式的新事物讓人浮躁,無法靜下心來沉淀和積累知識。尤其是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涌入,很容易讓人對自己產生“涉獵甚廣、學識淵博”的錯覺。
去年我正在大學學醫的女兒忽然對哲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挺欣慰的,畢竟這是一門讓人長智慧、變聰明的學問。我和她隨便聊了聊,最后我們竟然天馬行空地聊到了宗教。其實這種漫談式的交流也是開闊眼界、擴展知識面的一種方式。在溝通交流當中,我們總能汲取到一些新的知識。
在未來體力勞動者越來越容易被人工智能代替的情況下,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能的技術型人才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要把一線工作做好,必須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一定的知識面和文化沉淀就變得很重要了。
無論是從事人力資源工作,還是從事其他崗位工作,要想在職場上有立足之地、風雨無懼,有且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持續學習,不斷升級自身硬件,拓展內存。
相關閱讀:關于員工關系的4大雷區,HR千萬別踩!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
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 |
時間: 2023-10-23 10: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