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內卷的職場人,信奉“先苦后甜”的理論,職場人多吃點苦,才能夠快速提升。為了升職加薪,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可是,隨著職場趨勢的改變,“吃苦文化”逐漸引起了00后的質疑:職場上的苦,真的有必要吃嗎?
名為吃苦,實為洗腦+PUA
鼓勵職場人在工作中多吃苦,先苦才能后甜,是企業常見的勵志口號。憑借該口號,很多公司凝聚了一批吃苦耐勞的員工,愿意為工作奉獻。
可是過度鼓吹工作中的吃苦精神,只會讓人看不清本質。
記得前不久我在互聯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是一位老板拍的,農民工在高溫天氣下直接從水龍頭里接水,潑在自己身上給自己降溫。
老板配上文字:“這么熱的天,他們都還在堅持崗位,我們還有什么資格抱怨?”而網友評論堪稱人間清醒:“苦難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更關心高溫補貼有沒有到位,能不能給他們漲薪”。
在職場上一味鼓勵吃苦精神,就是忽略雇傭關系本質的耍流氓行為。我們更要從吃苦精神的陷阱里走出來,而不是甘愿做“老黃牛”。
職場上這3種苦別吃!
1、拼時長的勤奮
無意義的職場內卷,需要通過加班拼時長的吃苦行為,對于職場人而言是低效勤奮。
明明可以到點下班就走,卻硬留下來加班,只為了給公司留下好印象。殊不知,你的低效勤奮,只會給別人留下一個“辦事不力”的印象,這對你的職場晉升毫無好處。
2、被剝削的權益
需要幫領導同事做事情,履行非本職工作的責任,這些行為都是對職場人的剝削。
大多職場新人會犯這個毛病,分不清工作任務輕重緩急,不懂得拒絕那些不屬于自己的工作。
如果總是把精力放在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只會消耗你的自身價值。畢竟,職場精英都懂得把時間花在刀刃上,而不是用時間來送人情。
3、需遮掩的漏洞
為了遮掩管理上的漏洞,職場人往往被迫加班、做無意義的繁瑣工作。這是公司慣用的偷懶手段:用低效的勤奮,來掩蓋戰術上的不足。
我曾經在一家初創公司就職,領導經常更改決策和工作標準,造成我很多次都要推翻自己做好的工作,重頭再來。
很多公司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上有著明顯硬傷,讓員工無效工作,24小時隨叫隨到。公司與其鼓吹員工為公司的漏洞買單,不如學會把真正的源頭問題解決。
走出職場吃苦陷阱只需這3步
1、認清真相,敢于爭權益
職場人要認清真正的吃苦文化是什么,不要錯把剝削當吃苦,要敢于爭取自己的職場權益。
企業家稻盛和夫曾經說過:“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某個目標而聚焦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放棄娛樂生活,放棄無效社交,放棄無意義的消費以及過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獨。它本質是一種自控力,自制力,堅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職場上真正的吃苦精神,是鼓勵員工發展解決工作難題的能力,而不是發揮所謂的奉獻精神!
面對打著“吃苦文化”的職場剝削,我們更要懂得據理力爭,敢于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2、放棄低質量勤奮,提升工作效率
放棄低質量的勤奮,遠離無意義的內卷,拿效率和結果去說話,才是職場人的高明做法。
著名的“二八定律”法則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80%的工作只能產生20%的價值,專注于20%極少量重要任務才能有80%高價值的產出。
作家馮唐在《有本事》一書中就提到了二八定律的運用:第一步確定你想要的結果是什么,第二步是找出工作核心的3要點,第三步就是直接開干,不必追求完美,邊完成邊修正。
學會巧用勁,用20%的付出達到80%的效果,你才能夠用高效辦事打敗別人的低效勤奮。否則,你也會被迫加入職場的內卷大軍。
3、直面漏洞,戰略需先行
職場人要學會制定正確的策略并執行,總好過事后諸葛。
當你發現在職場上陷入無意義的內卷,為了工作疲于應付時,不妨停下來,好好梳理一下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如果是在決策和管理制度這種源頭上出現了問題,就要及時修補漏洞,否則你會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無效工作。
職場上低質量的吃苦,都是用戰術上的勤勞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刻苦,實際卻刻意回避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工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在職場上,如果你太能吃苦,就會有吃不完的苦。職場人的提升,靠的是工作中機遇和鍛煉,而不是無意義的“吃苦”。
相關閱讀:員工私下打聽工資,用人單位可以據此開除員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