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突破城區界限,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縣甚至其他城市。他們常常要兩處奔波,原有的單一城市生活模式被打破。這樣的人被稱為“鐘擺族”。
最近,某社會調查中心通過調研,對202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4%的人確認身邊存在“鐘擺族”,其中23.7%的人表示“很多”。今年大學剛畢業的郭麗,簽約公司在北京三環內,可她租的房子卻在五環外。雖然上下班路上就要花差不多兩個小時,她也并不在意。“我現在年輕,習慣了感覺也挺好。我會拿本書,有座位的時候翻看一下。”在郭麗的公司,也有一些主管把房子買到郊區,除了市區房價高的原因外,也有人是因為喜歡郊區的安靜和舒適,“他們是自愿‘鐘擺族’。”鐘擺族有哪些表現?調查中,59.1%的人選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縣”;58.9%的人認為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城市”。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于教授說,現在已經進入超級城市引領全球的時代,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成了國際都市,有限的城市空間變得更為擁擠,房價、物價隨之上漲,年輕人只能去郊區或其他城市買房或租房。另一方面,中國進入高鐵時代,高鐵放大了城市空間。比如,上海到南京只要73分鐘,年輕人會覺得住在南京、到上海上班也沒什么。
通過調查顯示,“城市生活成本高”成為“鐘擺族”出現的首因,67.4%的人選擇此項;其次是“城市房價高”(60.9%);排名第三的是“城市不斷擴大”(49.3%);44.6%的人認為“交通便利”促使“鐘擺族”產生;35.5%的人認為是“年輕人選擇多元化”的結果。于教授認為,“鐘擺族”的出現反而說明了年輕人選擇的一元化,現在資源主要還是集中在大城市,空間本身就被認為是實力的象征。而且,像精算師等專業出來的年輕人,在小城市根本沒有就業機會,只有高端服務業才需要。從法國留學歸來的周鵬宇,家住蘇州,每天開車去吳江市上班。周鵬宇說,這樣的生活,讓自己更珍惜和妻子在一起的時間,周末盡量不加班,而是陪妻子看電影、逛逛街。在周鵬宇看來,“鐘擺”的生活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吳江市的醫保卡在蘇州市不能用,在蘇州看病還得再跑去吳江。
在調查中,22.5%的人表示自己就是“鐘擺族”;22.6%的人雖然目前不是“鐘擺族”,但希望成為其中一員。54.8%的人表示不是“鐘擺族”,也不希望成為“鐘擺族”。于教授認為,做“鐘擺族”,一方面空間的障礙還是存在的,比如剛回到家,突然單位有事要回去處理,就會深切地感受到距離的無奈;但另一方面,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意義感,更有追求的目標和動力,他們會咬牙堅持,想辦法賺錢去工作的城市生活。“鐘擺族”會帶來哪些改變?71.1%的人首選“改變生活方式”,57.5%的人認為會“轉變就業觀念”,47.4%的人認為有助于“社交網絡拓寬”,47.0%的人認為有利于“城市之間的聯系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