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五險一金轉移難”已經解決,我們要學會妥善轉移這些社保關系。
俗話說得好:“樹挪死,人挪活。”現今社會,人們為了發展而遷徙的事已司空見慣,但每次工作地點的變更,都會帶來一個撓頭的問題,那就是“五險一金”的轉移。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以及住房公積金統稱“五險一金”,中國從1998年正式建立起社會保險制度以來,“五險一金”轉移困難一直是勞動力自由流動就業的重要障礙。
不過這種障礙正在逐步消除。從今年1月1日起,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現“神州行”,7月1日開始,醫療保險關系亦可以跨省轉移。
養老保險:跨省轉移需兩步
養老保險是五項社會保險中最重要的險種,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繳費。過去,參保人員跨地區轉移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只轉個人賬戶儲存額,不轉單位繳費。
2009年12月底,政府出臺了《關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讓養老保險轉移實現了“全國漫游”,這解決了困擾養老保險制度10多年的無法轉移之痛。
按照這個暫行辦法,養老保險關系轉接將采取“雙轉移”模式,其中個人部分全額轉移,統籌部分轉移繳費基數的12%,相當于統籌部分的60%。如果某員工每月交費基數是5000元,那么單位為其交納的社會統籌部分是1000元,個人交納額為400元。轉移時,他可以把社會統籌的60%(即600元)、個人賬戶的全額400元全部轉移。
辦理轉移,參保者個人只需兩步:第一步是攜帶包括參保人員居民身份證、解除勞動關系證明、居民戶口簿等相關證明材料,到目前所在地的社保經辦機構打印《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憑證》;第二步是帶齊這些手續,填寫《轉移接續申請表》,向轉移地的社保機構提出轉入申請。此后,就不需要再操心其他事宜,新舊參保地兩地社會部門將處理轉移事項。只要審核通過,參保者將在45個工作日后接收到社保部門完成轉移的通知。
醫療保險:醫保賬戶隨人劃轉
廣州原來規定,當一個職工參加職工醫保,包括住院醫保滿10年,同時又滿足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之后,這名企業退休人員就可以直接享受退休人員的醫保待遇了。然而,一旦這名職工流動的話,他晚年的醫保待遇就沒有著落。雖然,隨著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推開,這名職工可以參加居民醫保或者是新農合,但是他工作時候,在各地分別參加的職工醫保關系,就等于白白浪費了。
今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出臺了《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規定流動人員跨省就業時,將可據此轉移自己的醫保關系,并劃轉個人賬戶資金,且于7月1日起實行。
這個暫行辦法規定,從2010年7月1日開始,流動人員跨省就業時可以轉移自己的醫保關系,個人賬戶可以跟隨轉移劃轉。除醫保關系可跨省轉移之外,隨參保人身份的變化,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種不同類型的醫療保險關系,也可互相轉移。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可在就業地參加當地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回農村后可帶回,轉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而且不會中斷。
就具體辦理手續而言,醫療保險轉移比養老保險轉移更加簡單。根據《暫行辦法》的規定,當勞動者離職之后到新城市就業,即可加入當地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就業地社保經辦機構將通知原就業地社保經辦機構辦理轉移手續,勞動者不再享受原就業地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原就業地在中止參保手續的同時出具參保憑證備查。
同時,個人賬戶余額通過保險經辦機構轉移。這意味著,只要你在新就業地參保醫療保險時提供足夠真實的參保信息,那么所有醫療保險關系轉移的事情你都不用再費心了。
在公布《暫行辦法》的同時,人社部、財政部共同下發《關于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工作的意見》,其目標是推進區域統籌和建立異地協作機制,方便異地就醫參保人員的醫療費用結算,減少個人墊付醫療費,并逐步實現參保人員就地就醫、持卡結算。對此,美國蘭德智庫資深衛生經濟研究學者張煒認為,真正實現可攜帶的、異地互通的國民健康保險,未來的根本解決之途,應在提升統籌層次上下功夫。
“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程度不一致,各縣的醫保與待遇都不一樣,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互通的難度。保險的意義就在于抵御風險,參加保險的人越多,‘險池’越大,抵御風險的能力越強。未來的目標,應是建立全國范圍的‘險池’。”張煒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張煒判斷,未來中國很可能會形成醫保的“地區聯合體”。“統籌層次很可能上移,在發達程度相類的幾個市之間建立,比如蘇南幾個市可實現醫保統籌。這樣,這個聯合體中的參保病人可‘一卡通行’,享受同樣待遇。”他說。
不過,在張錄法看來,在地區經濟差異客觀存在的現狀下,要想夷平醫保轉移接續的障礙,在國家層面設立統一的較低水平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也許更值得嘗試。
“醫療保障體系也可以劃分多個層次,分別由社保、地方政府、單位、商業保險公司來承擔。社保只承擔基本醫療保障,國家財政通過向不發達地區進行轉移支付,在國家層面上實現拉平。這樣,基本醫療保險的地區轉移就會非常便捷。”他說。
失業、工傷及生育保險:不能“全國通”
《失業保險條例》規定,城鎮企業事業單位成建制跨統籌地區轉移,失業人員跨統籌地區流動的,失業保險關系隨之轉遷。失業人員失業前所在單位和本人按照規定累計繳費時間滿1年不足5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2個月;累計繳費時間滿5年不足10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18個月;累計繳費時間10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24個月。
說到辦理手續,在職職工在本省內或向外省遷移,應到受理其原單位失業保險業務的經辦機構辦理失業保險關系轉移手續。由經辦機構出具職工參保及繳費情況證明,職工憑此證明到遷入地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接續失業保險關系,不需轉移資金。
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在本省內跨統籌地區轉移的,由遷出地經辦機構出具證明,失業人員憑證明和《職工失業保險手冊》到遷入地經辦機構接續失業保險關系,并按遷入地標準領取失業保險金,不需劃轉資金。失業人員跨省遷移的,由遷出地經辦機構出具證明,并劃轉所需資金,失業人員憑證明和資金劃轉手續到遷入地經辦機構接續失業保險關系。
在5項社會保險中,具有轉移意義的只有養老、醫療和失業3個險種,工傷和生育都屬于“當期交納當期享受”的險種,并不存在轉移的問題。
同時,工傷和生育是兩個不需要員工自己繳費的險種,如果在發生工傷和生育之時,單位并沒有給員工交納這兩項社保,那么員工也就不能享受由社會保險基金支付的待遇。
公積金:異地購房只能一次性提取
以北京為例,某員工離開北京到外地工作,如果他在外地的工作單位已為其建立了住房公積金賬戶,那么他就可以將在北京的住房公積金賬戶內的全部金額,轉移到外地的住房公積金賬戶內。辦理時,該員工需要提供調入單位接收證明、在調入地建立住房公積金的證明、轉入銀行賬號、開戶行名稱、職工本人身份證復印件等相關材料給在北京的原單位,通過原單位的住房公積金經辦人到開戶管理部申請辦理。
如果員工從外地來北京工作,并在北京已經建立新的住房公積金賬戶且繳存住房公積金了,則該員工可以將原公積金轉入北京公積金管理中心,并將單位開戶管理部開具的《住房公積金轉移開戶證明》給外地轉出單位辦理轉移及匯款手續,同時提示轉出單位在匯款單上注明轉入職工的姓名、身份證號碼、轉入單位登記號。
但是,北京規定,異地購房不能申請北京的住房公積金貸款,和上海類似,如果在外地買房可以一次性提取。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
來源: 《廣州日報》 |
時間: 2010-03-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