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上,中華全國總工會基層組織建設部部長郭穩才直言濫用勞務派遣工令人“深惡痛絕”。他指出,“濫用勞務派遣工不符合法律的相關規定,不利于提高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責任感和忠誠度,不利于企業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不利于職工隊伍的團結和穩定,不利于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這個根本方針,也不利于加強社會管理。”
勞務派遣工最早出現于上世紀80年代,大批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行蹤不固定,就業“打游擊”。這種無序狀態讓用工企業很頭疼。于是,一些人成立了勞務公司,招來農民工再轉包給企業使用。當時還把這種有組織的靈活用工方式作為先進經驗,總結介紹給全國。
勞務派遣工本來是企業用工的權宜之策,具有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勞務派遣工是在勞動用工市場化過程中產生的,在用工形式上應該是一種進步。
據報道,我國有勞務派遣工6000萬人,勞務派遣員工在國有企業中廣泛存在。主要由農民工、下崗工人、城鎮失業人員、企業內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構成,大部分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95%以上派遣員工派遣期限超過1年,有的企業使用派遣工的平均工齡超過5年,個別企業甚至超過10年,絕大多數勞務派遣崗位都是長期性崗位。他們有的給領導開車,有的給工程師們當助手,更多的是在熟練工崗位上頂崗。但他們享受不到正式工的待遇,比如職稱待遇、獎金補貼、保險待遇等。
由于勞務派遣工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許多企業用上了“癮”,濫用勞務派遣工,有的企業勞務派遣工和傳統正式工的比例已達1︰1,有的甚至更嚴重。因為“勞務派遣”身份,勞務派遣工的勞動權益和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企業內部這種二元化的用工體制,這種同工不能同酬、同福利、同權的用工模式,不僅拉大收入差距,而且大大傷害了企業的凝聚力,阻礙了企業發展后勁。
勞動者在這里看不到職業發展的預期,因為無論怎么努力,干多長時間,都很難改變勞務派遣的身份,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得不到有尊嚴的生活。年輕的勞務派遣工雖然很聽話、好使喚,但由于他們工作崗位的不確定性,其提高技能的意愿和積極性不高,因為在這個企業里,他們不是主人,隨時有可能卷鋪蓋走人,而且帶不走片瓦,企業的興衰與他們無關。
表面上看,企業濫用派遣工,減少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企業效益,但這其實是急功近利的表現。在一個歸屬感、責任感和忠誠度的企業里,難以形成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難以建立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創新機制,難以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力量源泉。沒有員工的敬業精神支撐,天長日久,企業可能會被市場淘汰出局。
因此,企業應該努力改善勞務派遣工的待遇,不論用什么工都應該平等,社會保險等待遇要一視同仁,其他的福利也不能差,這也是用工單位應盡的社會責任。
企業家要有遠見卓識,不能光圖眼前的蠅頭小利,在勞務派遣工身上“揩油”。要建立同工同酬、同福利、同權的用工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人人都是主人公”的企業文化理念,無論什么性質的員工、無論什么工種,都讓他們以企業為家,都有一種親切的歸屬感,有一種為企業奉獻的責任感,有一種與企業共榮辱的忠誠度,這樣的企業才有凝聚力與向心力,才有旺盛的活力和巨大的創造力,企業就能在弱肉強食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另一種聲音:
近期“勞務派遣”在一片罵聲中可謂是“罪大惡極”。一些新聞評論員甚至想啃其骨、食其肉,不把它在中國徹底消滅死不罷休。對此筆者深感無奈,勞務派遣用工制度是一種新型的靈活用工制度,是一種勞動力市場需求所要的所必須的用工模式。背負起這些罵聲的應該是那些黑勞務派遣公司,而不是“勞務派遣”這無辜的用工模式。
無可否認近段時間來的“新疆智障包身工事件”“加多寶公司勞務派遣案”等勞務派遣使用案例都是違法的。同工不同酬,勞動關系混亂這些都是不應該出現在勞務派遣這里的,這都是法律不允許的。黑勞務公司利用其中的漏洞,頂著“勞務派遣”的名義非法用工。還有就是中國法律的缺失,這里不僅僅是勞務派遣法律的不完善,而是整體法律的不完善法。律規章不健全、政府政策缺位造成的勞務派遣業缺乏規范、發展缺乏保障為主的問題。面對黑勞務公司的所做所為,勞動局應該第一時間出來制止,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無監督和相關部門的放縱促使勞務派遣越走越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