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自由化程度的提升與相關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的調整,推動了勞務派遣用工在不同發達程度市場中的形成和發展(Oisen&Kalleberg,2004;Peck,Theodore&Ward,2005)。市場自由化集中體現在市場開放和整合程度的提升以及資源配置市場化的深入上。工業化在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后,產品市場的開放性和一體化程度帶動了資本與勞動力的市場化配置,資源流動的制度障礙在逐漸地弱化或消失,而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的波動性在顯著增強。
以美國和西歐等經濟民主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為例,開放性經濟政策、移民政策、放松市場管制及企業的自主用工政策等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分別增加了勞動力與雇主的內部競爭壓力和自由選擇空間,從而為勞務派遣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制度條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派遣用工主要發生在芝加哥、密爾沃基等自由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產業資本的聚集推動了工業與服務業的共同發展,并引發了企業用工需求的結構性或數量變化;以來自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為主的移民,成為了派遣員工中的主要群體(Peck&.Theodòre,2001)。
另外,積極就業與配套性社會保障政策能夠與市場自由化政策形成有機互補,為市場進入者提供多元化的制度通路和資源供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經濟主體的社會性職能壓力。積極就業政策包括:公共就業服務職能市場化事建立多層次人才開發體系,鼓勵女性、老齡、殘疾和有色人種等弱勢群體就業;通過立法等途徑鼓勵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等內容。例如,西班牙等國家在承認了勞務派遣的合法性地位后,從事派遣用工的勞動力規模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快速提升,并顯著地超過了正式雇傭的增長速度。
同時,社會保障政策的完備性可以體現在保障程度和享有者的范圍上,這將直接影響到企業使用勞務派遣用工的經濟性成本,以及勞動者選擇工作模式的機會成本。例如,在北歐和新加坡等高福利國家,擁有正式公民身份的勞動者退出正式的雇傭體系的成本很低,健全的社保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其退出風險。企業經常依賴于派遣用工等非正式雇傭模式,以彌補正式員工退出所造成的空缺,而勞動者、則普遍反映出參與非正式就業的主動意愿(VanDyne&Ang,1998).然而,在美國等社會保障職能相對虛化的制度環境中,企業選擇勞務派遣的動機可能是出于降低員工的長期福利;相應地,以從事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工作為主的邊緣化勞動力群體,對勞務派遣則體現出更多地被動接受(Olsen&Kalleberg,2004)。
作者:中國勞動關系網 |
來源:《中國勞動關系網》 |
時間: 2012-4-6 13:01 |
|